有没有可能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是倒过来的

今天洗澡的时候从“精神需求”这一概念突然迸发的灵感:有没有可能我们并不是在满足了温饱需求之后开始追求精神需求,而是在共赴满足温饱需求的过程当中丢掉了精神满足?

想到我们这代人好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更加注重精神需求:包括近年网红的关键词“仪式感”,包括“90/00 后整顿职场”这样的社会现象,包括性别平等、种族平等等热门议题,包括对精神疾病的关注等等,以及这些林林种种的因素引发的代沟。即,正如一种我们近几年常常听到的论调所说,我们这代人是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,开始转而去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一代人。

但是我又同时想到这么一种说法,说从前人们生活有多么淳朴、轻松、快乐。(假设这不是我们这代人对“从前”的美化幻想,而是确有其事。)通常这种追忆会伴随着提到从前在田野自然间的、不需要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娱乐方式。进而,得到结论说工业化与互联网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贫瘠了。

于是我就想到,当今社会对精神世界的逐步重视,有没有可能真的也受后者影响,而非完全是积极的、对马斯洛金字塔的实践?

于是我又想到,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原来描述的是一种个人视角,是个人需求和身心发展的诠释。而后者则是整个社会的宏观视角。如果我们把马斯洛金字塔倒过来,从上往下看,并且把每一层理解为社会所提供的保障,则仿佛在一个保证温饱的世界,温饱本身的社会保证量成为了精神食粮的“天花板”,限制着社会所能提供精神食粮的总容量。例如,工业化是一个发达社会满足成员温饱的必经之路,但它也会带来城市建设的同质化,进而出现所谓“好像生活不如从前淳朴、轻松、快乐”的精神层次的质疑。

那么,这样的制约是否真的存在呢?是否对于一个人们朴素认知上完全发达的完美社会,在满足底层需求供给的过程中必将削减高层需求的供给,然后一层套一层形成倒金字塔的结构呢?如果确实存在这种现象,那每一层的削减具体是由社会哪方面的发展造成的呢?

以上的想法中参杂了很多“假设正确”的论点,只是随便猜想,我也没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储备。我只知道我再洗下去水电费就要超标了。

本作品采用 CC BY 4.0(知识共享组织 署名 4.0 国际)公共许可协议
Hugo 驱动
基于 JimmyStack 主题设计